全新上市|大雪山白烏龍三部曲        韶白・定白・餘白,品味台灣高山茶的純淨與厚韻

全新上市|大雪山白烏龍三部曲 韶白・定白・餘白,品味台灣高山茶的純淨與厚韻

大雪山白烏龍

有些茶,是用歲月做出來的;
有些人,把一生熬成了一壺茶

我第一次認識他,是二十年前的春天。
那天,他拿出一袋茶,什麼花香果香的名字都沒有,只說:
「你喝看看,這是我小時候喝大的味道。」
一口下去,乾淨、柔和,茶湯像從山裡流下來的泉水,輕輕洗過心底。
他說:「以前的茶,喝了身體舒服,飯後兩杯,腸胃像被撫摸過;空腹喝,也不會心悸。那是我們那一代人的茶。」
他沒有太多學歷,小學畢業後就進了茶山,這輩子只做一件事——做茶、喝茶、守茶。
他對茶的感情很深,有時候像個固執的老人,有時又像個溫柔的父親。
他總說現在市面上的茶「太浮誇」,不論是名字還是口感,都離山、離茶太遠了。

「這些茶是給潮流喝的,
不是給懂茶的人喝的。」

那年,我們一拍即合。
也開始了我們的茶路。

那年,我們一起走上茶山

山裡的風,有時帶著茶香,有時夾著歲月的聲音。

老師傅已經九十歲了,依舊是山林間那個步履穩健、眼神堅定的身影。每回看見他在茶樹叢間穿梭,或在製茶場裡來來回回,總覺得是一場古老儀式的延續。而我的心裡,也總有種說不清的感動與敬畏。

當年,我們一見如故。他說他希望將台灣高山烏龍茶的味道傳承下去;而我,只想找一款真正讓人喝了身心無負擔的茶,與我身邊的朋友和學生分享。

於是,我們走上了一條共同的路。
我們一起創建了「禾茶路」,屬於森林中的茶園,也讓我重新認識了茶的本質。

老師傅的一生,從小學畢業後便沒離開過「茶」這個字。

他說,他是被烏龍茶養大的——那種「喝了滿身舒服」的滋味,是他一生堅持的理由。飯後兩杯,腸胃舒暢;空腹一壺,也不會胃痛心悸。
那是早年山上的茶,沒有花樣,也沒有響亮的名字,只叫「烏龍茶」。但一做就是一輩子。他說:「那,就是好茶的真義。」
他總隨身帶著一包自己做的茶,到哪裡都說:「喝這泡茶吧!」
我原以為那是什麼珍稀老茶,後來才知道——在還沒有我們這片自己的茶園之前,他會從各山頭的茶園邊緣、野放的茶樹,或是老茶園中找被忽略的茶菁所做。

他說,那些較乾淨的茶菁,做出來的味道,也是他記憶中最接近童年的茶味。

他製茶的方式,和一般人不同:慢、靜、穩。
像極了古時候人與自然相處的節奏,一步一腳印地與時間磨合。

他說:「現在的茶園哪裡還能這樣做?工班趕時間,採茶不分成熟與否;做茶的也不由自己掌控,全是快節奏地製程。」

「但我們的茶園,能啊。」
「有自己的工班,可以等茶樹準備好了再採;有自己的場域,可以等天氣合適再做茶。」

那天,老師傅問我:

「你想不想做我喝的那種茶?會很費工,也不一定賣得動,因為現在的市場喜歡的是輕快、花香、易入喉。但還是有人會懂那股厚實、成熟的味道,喝下去全身都覺得通透舒服的感覺。」

他看著我,語氣平靜卻深刻:「我這麼老了,這個技術如果沒有傳承下去,以後就喝不到這種真正古老的烏龍茶的味道了。」

就這樣,我們開始了一段白烏龍的探索之路——

以自然生態中的茶樹為本,
依節氣、看天候、順應生命的節奏慢慢採摘,
慢慢發酵,一批一批做出屬於這片山裡的茶。

這款我們共同打造的茶,名為**「大雪山白烏龍」**。

一杯茶,靜靜坐在青苔石上,無語勝萬語。

這不是哪一年的茶,也不是哪一季的山,
是山的氣,是雲的心,是時光在茶芽間留下的白色印記。

我們稱它為白烏龍——
不是白茶,也不是傳統的烏龍,
而是三道發酵、三段時光裡,
茶葉與天地往來之間,自己走出的路。
山裡的風懂它,製茶的手記得它,
你,若願意,也可以坐下來,
與這杯茶一起,靜靜品味:
一段關於韶白、定白與餘白的故事。

它是我們山中「禾茶路茶園」的心血結晶,
也是一份對時代老味道的致敬。
因應發酵度的不同,我們將它分為三個版本,
各自有著獨特的性格與風味。

【大雪山白烏龍|其之一.韶白】

一款茶的誕生,不是為了市場,
而是為了記憶裡,那一口最安心的味道。

老師傅說,他想再喝到那種茶——
不浮不躁、不香氣過盛,只是喝下去後,
身體覺得舒服,心也跟著鬆下來的茶。

於是我們從山裡一小塊茶園邊緣開始試做。
那裡的茶樹長得慢,葉片柔嫩、氣息輕盈。
老師傅說:「這種地氣的茶,做起來會活,會透氣。」

我們沒有催熟,沒有趕工,
只是在茶菁中等待——
☉ 等陽光把茶葉上的露水曬乾;
☉ 等空氣流動自然萎凋;
☉ 等發酵在那「剛剛好」的時候停下來,
香氣帶著一點青草、一點白果的柔和甜韻。

我們為它取名:韶白。

「韶」,是青春的意思;「白」,是白霧山頭的輕柔茶湯。
這是白烏龍最初的樣子,也是最輕的一種發酵,
像初夏早晨的第一口空氣。

茶湯呈淡蜜黃色,入口清亮,尾韻柔長,
沒有壓迫,沒有張揚。
只是靜靜地,讓身體慢慢展開,像花那樣舒展。

老師傅喝了第一泡,笑著說:「嗯,有了。這就是我記憶裡的茶。」

我們也在這一泡裡,喝見了時光——
它不是復古,而是真正的傳承

【定白】

山上的風,這天忽然變了。
陽光仍熱,卻像隔著一層紗,
早晚的空氣開始收斂,草葉邊緣也沾了些秋的氣味。

立秋,是節氣的轉彎處,
熱氣未盡,涼意已生。
也是我們做茶時,最能感受到「慢」與「靜」的時候。

如果「韶白」是一首輕吟,
那「定白」就是一首沉穩的慢板。

老師傅說:「有些茶,不能太急。要讓它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轉身,什麼時候開口。」

定白的發酵程度比韶白更深一些,
茶葉裡的青草氣慢慢沉澱,轉化為果蜜般的甜與熟香,
茶湯也更渾圓飽滿,像剛剛出窯的陶杯,有熱度、有份量。

定白的製程比韶白更長,時間拉得更深,香氣也更往內走。
它不搶味、不高調,卻有一種內在的安定感。
像是午後坐在山屋裡,聽風穿過窗戶、茶湯一口口沉進身體裡的那種寧靜。

定白,是我們為白烏龍設定的「中段時光」。
茶菁經過適度發酵,香氣轉為圓潤,茶湯由透明變為金黃。
不再是清新,而是剛剛好的熟成,是一種靜而不沉、濃而不膩的平衡。

這款茶,像午後的自己。
忙過了,也靜下來了;
不再輕盈,但有了厚度。
像一個人走過風雨後學會微笑的樣子。


📍風味筆記:
中發酵|不焙火|成熟果香與木質香並存|茶湯金黃、溫潤細滑
適合午後小憩、閱讀時分或與友對飲,慢慢回味人生的層次。

📍命名由來:
「定」,是安定、沉穩;
「白」,是保留茶本質的純粹。
定白,是山與人彼此理解後的默契。

它的名字來自一種茶人內心的狀態:
定,代表沉著與圓融;白,仍保留白烏龍的柔光與純粹。
在「韶白」的青春之後,「定白」是時間的回聲,是茶的中年風骨。

老師傅說,這款茶讓他想到中年之後的自己,
有些角落不再澄澈,有些香氣卻更深長。

【餘白】

一款經過時間與火的洗禮,帶焙香與沉靜韻味的老靈魂之茶。

火,是一場考驗。
留下來的,才是餘韻。

如果「韶白」是初露的晨光,
「定白」是午後的山靜,
那麼「餘白」,就是落日餘暉中最後一縷溫熱——
沉穩、醇厚,帶著焙火後的香脂與靜謐。

這款茶,我們等得最久,做得也最慢。
茶葉經過深度發酵,再經過低溫焙火反覆鍛燒,
像陶器入窯一樣,在時間與火的反覆洗禮下,收斂了青澀,留下了骨幹。

茶湯深金泛銅,入口有成熟果實與淡淡木質焙香,
層層推展,如霧散開,回甘極長,舌根暖暖的,
喉底留下餘韻,像一句說了一半的話,在心裡慢慢發酵。

老師傅說,這款茶是「人生喝到後面,會懂的茶」。

它的名字叫餘白,
是留白,是收尾,是過去未盡的餘香,
更是一種生命的境界——
經歷過,也走過,終於沉澱出來的味道。

餘白,是這三款茶中最成熟的一位。
重發酵,並輕焙火,讓茶香進入第二層語言。
茶湯呈琥珀色,濃而不澀、暖而不燥,是時間留下的深意。


📍風味筆記:
重發酵|輕焙火|前段有熟果香,中段轉為木質與焙火香,尾韻長而暖,茶湯琥珀色、韻味深長,入口厚實綿密。
適合黃昏時分、深夜靜心或冥想時,一盞茶、陪一段思緒。

📍命名由來:
「餘」,是時間留下來的;
「白」,是儘管經歷風火,仍保有的初心。
「餘白」源自書畫用語「留白」,亦寓意「白中有餘」、「茶後餘韻」之意。這是白之晚章,如暮光中的低語,餘味不盡。


至此,大雪山白烏龍三部曲終於完成。
從「韶白」的清、新、活,
到「定白」的圓、潤、穩,
再到「餘白」的沉、醇、深,
這不是三款茶,而是一條屬於土地、時間與人的茶之路。

🍃 三款茶,三段時光。你,會喜歡哪一種呢?

📍 如果你願意,
我們想邀請你坐下來,
從這三杯茶,慢慢品味山的四季與心的節奏。

三款大雪山白烏龍——韶白、定白、餘白,

用一壺茶,認識山,也認識你自己。
期待有緣分的人,一起來喝這三款從山裡走出來的茶

茶是能量的載體,他承受了這個山裡面所有一切的能量,熱水沖開的時候他能夠把能量共振到我們的身體裡面,香氣,茶氣,喉韻,他能夠把環境空間磁場氣候的能量融合在這片葉子裡~

返回網誌